用友财务软件要在这篇免费会计实操做账的文章中给财务会计人员带来:小规模按季度申报税用每个月计提吗?相关的会计实操做账知识,这篇小规模按季度申报税用每个月计提吗?会计实操做账技巧的图文教程详细解了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小规模按季度申报税用每个月计提吗?的相关账务处理技巧,一定对您学习会计知识有帮助。
小规模按季度申报税用每个月计提吗
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合理简并纳税人申报缴税次数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6号)规定,自2016年4月1日起,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缴纳增值税、消费税、文化事业建设费,以及随增值税、消费税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原则上实行按季度申报.小规模纳税人按季度申报增值税的会计是如何处理呢?
【例】某小规模纳税人是工业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为10%,2018年第一季度销售收入合计为80 000元(不含税,下同),其中1月销售收入为50 000元,2月销售收入为20 000元,3月销售收入为10 000元,如何申报增值税?(暂不考虑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
按照《财政部印发〈关于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3〕24号)规定,会计分录如下:(单位:元,下同)
按季度申报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一)1月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51 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1 500
(二)2月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20 6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额) 600
(三)3月会计处理:
1.借:应收账款 10 3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额) 300
2.3月末,计算本季度销售收入是否达到免征增值税条件,如果达到免征增值税条件时,将有关应交增值税转入营业外收入.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1 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额) 6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额) 300
贷:营业外收入 2 400
3.季度末计算企业所得税2 000元
借:所得税费用 2 000(80000×10%×25%)
贷:应交税费--应纳企业所得税 2 000
如果按月申报增值税,1月缴纳增值税1 500元,2月免征增值税600元,3月免征增值税300元;第一季度合计缴纳增值税1 500元,免征增值税合计900元.
如果按季度申报增值税,缴纳增值税为零,免征增值税合计2 400元.可见,按月申报比按季度申报出现多缴增值税1 500元.
因此,按季度申报增值税时,每月只做计提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不做缴纳或免征增值税的会计处理,季度末合并计算销售额,如果达到免征增值税条件时就将计提的增值税合计转入营业外收入,如果不符合免征增值税条件时,按季度合并销售额全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小规模纳税人是按月申报增值税还是按季
小规模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按季度申报;增值税从2016年起,也实行季度申报.
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十四条:企业所得税分月或者分季预缴.企业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合理简并纳税人申报缴税次数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6号)第一条: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缴纳增值税、消费税、文化事业建设费,以及随增值税、消费税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原则上实行按季申报.
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所称会计核算不健全是指不能正确核算增值税的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
认定标准:
1、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含本数,下同)的;"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是指纳税人的年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全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
2、对上述规定以外的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3、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4、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小规模纳税人如何申报纳税,主要看税务局怎么核定征收
如果国税局核定的征收方式是季度申报,那么增值税就是季度申报纳税的;如果国税局核定的征收方式是月度申报,那么增值税就是月度申报纳税
所得税一般是在地税申报,一般是季度申报纳税.
上述全部内容是用友软件下载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有关小规模按季度申报税用每个月计提吗?的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免费会计分录指导,免费会计做账技巧指导,免费会计做账流程指导等,希望能够给你免费学习会计小规模按季度申报税用每个月计提吗?的技巧上带来帮助,如有不理解的会计知识,欢迎您加入财税交流社群。
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